第(1/3)页 有了李世民的应声,李明很快离开了皇宫。 而第一站,自然就是前往孔府。 如今的孔家还没有到达后世那一种人尽可败的地步。 特别是此时的孔颖达,更是有着一份读书人的傲气。 最为如今最出名的经学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孙,其从小勤奋好学,师从大儒刘焯,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朝大业初年,选为“明经”进士,授河内郡博士,候补太学助教。唐朝建立后,成为秦王府学士。贞观年间,历任国子博士、给事中、太子右庶子、散骑常侍,参与修订五礼,编纂《隋书》。 如今已经开始了修订五礼。 并且已经逐渐成型。 进入孔府。 李明很快就见到了孔颖达。 面对着这一位,李明还是表示了尊重,毕竟这一位可是当过自己老师的。 “老师,学生叨扰了。” 话语开口,身影躬身。 “卫王殿下,有何事?” 孔颖达带着好奇的声音开口,目光则是看向了眼前的李明。 自从李世民撤下了他,和李明这三年来还是第一次见面。 “老师,少府需要一些识字的工人,我想在长安内开设一百所识字学堂,可人手缺少,父皇说让本王找您。” 听着孔颖达的话语,李明沉吟了一下,将话语微微的转变随后才开口。 相比于和自己老爹说的,和孔颖达说的更加内敛一些。 毕竟孔颖达再怎么说也同样是世家。 虽说实际上不如七宗五姓,可孔家名义上还是老大呢,这一点还是要注意一下的。 “这样啊!” “卫王殿下,需要多少人?” 听着这简化的内容,孔颖达倒是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沉吟了一下询问道。 “一千人吧,若是老师能够给予更多就更好了。” “老师应该知道,现在少府紧缺人手。” 李明赶紧开口。 “好,十天左右,我会调集一些学生过来。” 孔颖达点头,直接应承了下来。 一千多人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作为天下大儒,他的学生何止千人,再加上孔家,调动个千人问题不大,甚至万人都有可能。 “多谢老师!” 听到孔颖达的声音,李明的神情不由一喜,赶紧道谢。 虽说他最坏的打算是让少府人员教导,可少府人员教导哪有这一种读书人教导来得更好。 “无妨,这是小事。” “不过卫王殿下,还是需要多读读五经。” 孔颖达摆了摆手,没有太过在意,似乎想到了什么,看了看李明,随后叮嘱了一下。 “是,学生明白!” 李明应声。 随后再度坐了一会,聆听了一下孔颖达的“教导”之后,李明才告辞离开了孔府。 接下来几天。 李明开始了忙碌了起来。 学堂开设自然不仅仅只需要人,还需要场地,需要教材。 不过这些问题倒是不大。 以少府目前的资本,直接就可以买地建楼。 有着钢筋水泥,外加工程队,建设起来并不会太过花时间。 毕竟如今的学校也不需要像后世那么复杂,一栋两三层的楼,十几个房间就可以作为一个学堂,建造起来自然就要容易很多。 哪怕是教材问题。 也很好解决。 签到之中,什么都有。 启蒙读物自然也有。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最好的启蒙读书。 这三本作为华夏最为传统启蒙教材,在古代经典当中,更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其中取材典范,包括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两宋以后,这三本就已经成为了华夏启蒙读物。 如今拿出来自然可以。 虽说百家姓拿出来也许有点问题,可三字经和千字文问题却并不大。 再加上有着纸张的生产,教科书自然不会是什么问题。 而且李明可没有忘了,还有四大发明之中的另外一样。 ——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在历史上直到北宋庆历间的毕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在这个连凋版印刷都还没有出现的时代,活字印刷的存在甚至足以让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只是这一刻并没有人知道。 少府之中。 在李明的指挥之下,第一个活字印刷的活字逐渐成型。 相比于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泥活字不一样,这一次李明直接跳到了铅活字。 几天的时间,以少府顶级的工匠水平,这一点并不会太过困难。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