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节 公羊学的野望(1)-《我要做皇帝》
            
            
            
                
    第(2/3)页
    但,在今天,却已经有机会了。
    墨家凋零,人才与儒家相比,连万分之一也不及。
    他们哪怕现在复苏了,也只能缩在上林苑的墨苑,在天子的支持下,小心翼翼的在上林苑周围的地域活动。
    除了函谷关向东,一千里也未必有一个墨者。
    未来五年,是墨家的虚弱时期。
    若能趁此机会,完成渗透。
    将来,未必不能兵不血刃,就吞并墨家。
    但,想要做到这一点。
    董仲舒很清楚,儒家,尤其是他的派系,也要自我调整,自我规避和退让。
    “器械,机心……”董仲舒在心里念着这两个词语。
    在四年以前,董仲舒只要想起这两个词语,必然自动的就会想到‘机变械饰’‘奇技淫巧’。
    但,四年后的今天,尤其是随着董仲舒自身视野和阅历的增加。
    他的态度却已经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变化。
    尤其是在太学任教的时间里,董仲舒博览了大部分的太学藏书。
    真理越辩越明,书越多,道理越清楚。
    当然了,更重要的是,董仲舒是一个极聪明,极有眼光和见识的人。
    而且,其实,公羊派推崇和崇拜的人。
    根本就不是孔夫子。
    孔夫子只是一个精神偶像,一个泥塑的招牌。
    公羊派的思想,追根溯源,最终的源头,名为子夏。
    子夏先生,虽是儒生,但其思想早已经超脱了儒生的范畴。
    董仲舒,就是在研读了子夏先生现存于世的数份手稿后,对于机械和器械,没有那么大的抗拒心理了。
    “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心里默念了这句子夏先生留在一份手稿上的文字后,董仲舒的态度和心意变得更加坚定了。
    “也不知,我那位师兄是何态度?”董仲舒在心里想着,念叨着。
    但可以肯定,师兄胡毋生,肯定也是有想法的。
    只看他也兴起了‘春秋注我’的潮流,就已经知道,他也在打着这方面的主意,虽然他的目标不一定是墨家,也有可能是法家。
    …………………………………………
    与董仲舒的静室,相隔一百步,就是胡毋生的授业地点。
    胡毋生很喜欢带着学生们在广阔的旷野讲课。
    今天也不例外。
    他端坐在一块蒲团上,对着门人弟子和围观群众们,沉声宣扬道:“……故先贤曰:君子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一段针对于此的微言大义,阐述已毕。
    听者都是如痴如醉,佩服不已,哪怕是那些围观者中的法家和黄老派的士子,也是如此。
    在实际上来说,在汉室,公羊派首先强大并且兴盛。
    不是因为祂有多强。
    而是因为,公羊派与诸子百家,都存在最大公约数。
    他们甚至跟墨家也有最大公约数,并且在历史上,公羊学的祖师爷们,还曾尝试过与墨翟交流,演绎,试图融洽在一起。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墨家经典《墨子。耕柱》篇,虽然,最后的结果,就跟后世****太祖写下‘别了,司徒登雷’一文,与米帝绝交一般,公羊的祖师爷们与墨翟谈判失败,被喷出门外。
    可能其他儒家派系,谈器械色变,但公羊不会。
    子夏先生笔削春秋时,就曾经告诫自己的门人弟子: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认为任何事务,都有可取性,不要急于去否定其他人,而是应该好好学习。
    一代代的子夏门徒学习下来。
    于是,就开出了法家与儒家的春秋各派。
    而公羊派,是自诩为子夏先生最正统的继承人的。
    将这一段讲完,胡毋生放下手里的书卷。
    于是,整个授课场地,顿时人人都伸长了脖子,等着看好戏。
    在整个太学里,胡毋生的课,是听的人数最多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