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三章 水土-《大明新命记》


    第(2/3)页

    这时就只见他呵呵一笑,又对杨振说道:“想当年,徐阁老在京畿天津等地试种,尚且未能成功,何况今日辽东这般塞外苦寒之地呢?金海伯若作此想,怕是徒耗人力物力而已!”

    杨振听见洪承畴这么说,愣愣地看着他,一时也不知道他这是真的傻,还是假的傻,是真的不懂,还是假的不懂。

    几百年后,地瓜这种东西不仅在中原、西北、山东、京畿之地广泛种植,而且在东北大地上同样遍地皆是。

    尤其是辽东半岛地区,包括沿海的岛屿之上,地瓜的种类可以说应有尽有,而且产量高的惊人。

    所以说,根本不存在洪承畴所说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什么种不了,种不活的问题。

    但是,他见洪承畴言谈之间又不似作伪,同时也找不到他有可能欺骗自己的动机,当下只能认为,这个时候的士大夫读书人,怕是真的不知道这种东西能在辽东种植了。

    毕竟,就算直到几百年以后,也仍然有很多没到过东北的国人认为,东北地区寒冷异常,不适合农耕呢!

    “当年徐阁老没能成功,可能是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条件并不具备的缘故吧。然则金海镇之地孤悬海外,粮草供应实在是一个难题。从闽地引种金薯,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即使最后不能成功,杨某也要孤注一掷试试,方才甘心。”

    杨振自然不会因为洪承畴的三言两语,就打消了在辽东半岛推广地瓜的计划。

    当年徐光启在北方的引种试验没有成功,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如果到了北方以后,尤其是到了辽东以后,还按照南方的农时,或者在南方摸索出来的经验种植,那肯定是不成的。

    但是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在杨振后世的经验里面,东北地瓜的种植,大多是四五月份的时候种植,九十月份的时候收获。

    而且,这还是阳历的时间。

    若是按照农历的时间计算,那大概是四月前后种,中秋节前后收,地瓜在东北的一季生长期长达四个月左右。

    就生长期过长这一点来说,的确与江南湿热之地大为不同,但对杨振来说,他是知道这一点的。

    既然知道了,那就不是问题了。

    对他来说,即便明末的气候异常,平均气温偏低一些,那大不了就改在农历五月以后种好了。

    想到这里,杨振顿时觉得,徐光启在京畿等地试种番薯没有大获成功,很可能是因为崇祯年间大明朝的历法与气候不相适应,已经严重滞后了。

    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接下来徐光启不搞农业实验,而去搞历法改革去了。

    “也好,金海伯毕竟是一片公心,这个忙,本部院不能不帮。而且,凡事总要试过,才能知道结果嘛。若金海伯能取得成功,那么将来辽西,也可以募民屯种金薯了,哈哈哈哈……”

    洪承畴见杨振不肯死心,当下也不再劝,反正对他来说,这个事情不算坏事。

    虽然他并不看好,但若杨振能够成功,那对他来说,也算得上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至少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彼此在辽饷分配上的冲突,就会少一些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