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聪慧的才人-《皇上您该去搬砖了》


    第(2/3)页

    这是沿着城镇的主要街道连在一起的建筑群,上楼下廊。骑楼下廊,即人行道。这么说可能不太形象,用一个比较简单易懂的说法,一个楼房的第一层靠街道的这一面被掏空了,只靠立在外面的柱子受力。或者可以想象成类似现代小区里面的架空层。

    没错,这就是后世在中国南部沿海城市以及东南亚国家所盛行的骑楼。

    骑楼,在粤语中亦可引伸为“露台”,潮州人叫作五脚砌,闽南语叫亭仔脚,是拥有浓厚的华南特色的中式建筑设计。

    这种建筑物一楼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仿佛二楼“骑”在一楼上面,因而名之“骑楼”。通常一楼用于经商,二楼以上住人。骑楼既可防雨防晒,又便于展示橱窗,招揽生意。

    在李世明这个年代看来,这种建筑自然是标新立异,而在后世尤其是多雨炎热的南方城市,这种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的建筑,就非常受到欢迎了。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变成与顾客的共享空间,既可以遮风挡雨,让顾客倍感舒适,又拥有精致考究的店面,显示出店主与众不同的品位。

    后世坐落于浔、桂、西三江水口交汇处的广西梧州,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发祥地。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珠江流域和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谓“两广商埠”、“水上门户”是也。

    自近代开始兴建骑楼建筑群起,最鼎盛时共有大小商号1500多家,造就了无数富商巨贾。作为建筑专业的学生,秦晓鸾她们的老师曾经带她们去参观过位于广西梧州河东老城区的现存骑楼街。

    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街道达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世所罕见。广泛分布于梧州的大东上路、大东下路、沙街、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五坊路、九坊路、南环路、大中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环路、民主路、建设路、中山路等街道上。

    不仅仅是在梧州,骑楼几乎遍布于南方沿海每一个重镇城市。

    在海口,百年骑楼就有五条老街。道路两旁排列整齐却又形态各异的骑楼,每座楼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西方古建筑必不可少的楼顶山花和女儿墙特有元素,就可以分为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南洋式。每幢楼的二、三层外墙都有美轮美奂的雕刻、彩绘以及古朴清秀的木格窗子,就是典型的中华文明风格了。
    第(2/3)页